日前,歐洲央行宣布將三大關鍵利率分別下調25個基點,旨在回應通脹回落與經濟增長疲弱的現實,同時應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帶來的不確定性。不過,歐洲央行并未對整體前景過度悲觀。歐洲央行已進入政策微調階段,降息動作仍然可能延續,但頻率和幅度都將受到更多宏觀環境與地緣政治因素影響。
日前,在最新一次貨幣政策會議上,歐洲央行決定將三大關鍵利率分別下調25個基點,這是該行自2024年6月宣布降息以來第八次下調利率,雖符合市場預期,但這一次央行釋放出的信號比“繼續寬松”更耐人尋味:當前的貨幣政策周期可能已經接近尾聲。
“我認為我們正接近本輪貨幣政策周期的終點。”歐洲央行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考慮到當前政策路徑的合理性,我們正處于一個有利的位置。”
此次降息后,歐元區存款機制利率、主要再融資利率和邊際借貸利率分別降至2.00%、2.15%和2.40%。分析認為,此舉旨在回應通脹回落與經濟增長疲弱的現實,同時有利于應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帶來的不確定性。
歐洲央行此次降息的最直接驅動力來自通脹明顯回落。歐元區物價水平在過去3年長期高企后,目前顯示出穩定跡象。根據歐洲央行最新預測,2025年歐元區總體通脹率預計為2.0%,2026年將降至1.6%,反映出能源價格走低以及歐元匯率走強的聯合作用。預計至2027年,歐元區通脹率將溫和回升并穩定在2%左右。
盡管多數通脹指標顯示回歸目標區間,但市場與政府決策層面對未來走勢的解讀仍不一致。葡萄牙央行行長森特諾提醒,通脹率可能在明年年初接近甚至低于1%,讓人聯想到疫情暴發之前歐元區持續多年低通脹甚至通縮的風險。與之相反的是,愛沙尼亞央行行長穆勒則表示,目前并無價格失控或急劇下行的跡象,歐洲央行2%的通脹目標已基本達成。
相較于通脹,歐元區經濟增長的回升勢頭顯得更為脆弱。歐洲央行最新預測,2025年歐元區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增速將達0.9%,2026年將達1.1%,且各國經濟表現分化明顯。德國經濟預計今年將再度陷入停滯,連續第三年實現零增長或負增長,引發市場對歐元區整體復蘇前景的擔憂。業內部分分析人士指出,歐元區近期優于預期的經濟增長數據背后存在短期技術性扭曲,例如美國新關稅生效前的出口沖刺等。
不過,歐洲央行并未對整體前景過度悲觀。其聲明指出,政府在國防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增加將在中期內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同時,更高的實際收入水平和強勁的就業市場將增強家庭消費能力。隨著融資環境的持續改善,這些因素預計將有助于增強歐元區經濟對外部沖擊的抵御能力。
而對外部沖擊最為顯著的擔憂,來自全球貿易政策的變數。美國政府威脅將對歐盟商品征收高達50%的關稅,引發歐洲市場廣泛警覺。在全球供應鏈高度互相依賴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貿易摩擦升級都可能對企業投資與跨境出口造成壓力。對此,拉加德指出,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短期內抑制歐洲企業的信心。芬蘭央行行長奧利·雷恩進一步表示,現有政策模型難以完全模擬潛在風險,包括貿易壁壘、金融市場波動,乃至供應鏈中斷帶來的連鎖反應等。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將使歐洲央行不得不在政策調整節奏上保持更大靈活性。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馬克·沃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盡管拉加德表態謹慎,但本次降息并不意味著寬松周期已畫上句號。他強調,貿易沖突“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一旦全球需求進一步疲軟,通脹可能持續低于預期,屆時歐洲央行可能需要再次降息以防止經濟再度滑入低迷。德國智庫宏觀經濟和經濟形勢研究所經濟學家西爾克·托伯也警告稱,如果歐元區遲遲無法進入穩健的復蘇軌道,中期內可能面臨更長期的通脹過低風險,這將成為貨幣政策持續寬松的重要理由之一。
不過,盡管內外部挑戰并存,但市場對歐洲央行近期政策舉措的反應仍相對積極。匯豐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策略主管侯賽因·邁赫迪表示,歐洲央行看起來處于令人羨慕的地位。潛在通脹已回落至烏克蘭危機前的水平,在歐元走強、油氣價格下跌的背景下,通貨緊縮似乎將持續下去。歐洲資產似乎將受益于歐洲央行的積極舉措。
大西洋兩岸分化的貨幣政策及其對金融市場影響也成為分析人士觀察的重點。隨著歐洲央行將借貸成本下調至2.00%,美歐兩地利差已達到225個基點以上,為2019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通常而言,美國利率上升會使美國資產更具吸引力,從而提振美元,但近期美元匯率走勢卻未如以往那般強勁。自今年1月中旬以來,歐元兌美元已累計上漲超過13%。分析認為,美國預算赤字大幅擴張前景疊加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已促使全球投資者慎重考慮對美投資,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轉向相對穩定的歐元區市場。
在通脹趨穩、經濟復蘇緩慢、外部環境復雜的背景下,歐洲央行已進入政策微調階段,降息動作仍然可能延續,但頻率和幅度都將受到更多宏觀環境與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寬松是否真正終結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當前歐洲央行更傾向于觀望與對沖,一個階段性的政策拐點或正在悄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