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2025陸家嘴論壇在上海開幕,國家金融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再次同臺發聲。在全球經濟變局中,金融開放合作將有哪些新政策?資本市場改革有哪些新亮點?金融管理部門的最新聲音釋放出諸多積極信號。
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
設立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首批在滬外資獨資保險資管公司獲批籌建,研究推出人民幣外匯期貨、液化天然氣期貨期權,擴大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論壇上,金融監管部門支持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舉措一一亮相。
中國人民銀行一口氣推出八項舉措,包括在上海設立銀行間市場交易報告庫、數字人民幣運營中心及個人征信機構,在上海臨港新片區開展離岸貿易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發展自貿離岸債、優化升級自由貿易賬戶功能、先行先試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并會同證監會研究推進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等。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介紹,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人民銀行的重要職責,多年來,人民銀行金融改革開放的重要政策舉措多數從上海起步,保障金融市場運行的金融基礎設施也基本布局在上海。
金融監管總局則發布了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行動方案,從推動金融機構集聚、擴大開放、完善配套政策等多個方面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金融監管總局將一如既往推動更多金融開放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試,全力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再上新臺階。
論壇上,中國資本市場學會正式揭牌。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中國資本市場學會在上海注冊成立,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中國證監會將進一步提升協作合力,充分發揮上海作為改革開放高地的優勢,推動更多先行先試舉措在上海落地,同時支持用好浦東新區法規立法授權開展資本市場制度探索,助力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共同推動上海在全球科技和金融開放合作中勇開新路、再攀高峰。
從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到建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相匹配的國際金融中心,著眼于服務實體經濟和資產配置功能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蹄疾步穩,邁向更高能級。
堅持對外開放,更好發揮上海改革“試驗田”作用
金融本質上是資金的交匯融通,天然就具有開放屬性。論壇上,監管部門的發聲也再次強調將加大對外開放。“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金融業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改變,構建互利共贏金融發展格局的決心不會改變,推動建立更加包容的國際金融體系的決心不會改變。” 李云澤表示。
兩家外資獨資保險資管公司日前獲批在上海籌建,是金融市場進一步推動開放的最好注腳。 “友邦保險堅定看好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和價值,積極把握新發展格局機遇、制度型開放機遇。” 友邦保險區域首席執行官、友邦人壽董事長張曉宇表示,友邦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批籌建,將有利于友邦更好實現長期資產端和負債端匹配,達到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李云澤介紹,近年來,銀行保險領域的限制性措施已經基本取消。下一步將大力復制推廣自貿區、自貿港擴大制度型開放的經驗做法,支持外資機構參與更多金融業務試點。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協議中金融領域相關規則,探索在更寬領域、更大幅度上加大開放力度。
吳清也表示,外資和外資機構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力量。中國證監會將加快落實2025年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一攬子重點舉措,包括發布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制度優化方案,進一步優化準入管理、投資運作等安排;將更多產品納入外資交易范圍,盡快將QFII可交易期貨期權品種總數拓展到100個;與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研究推出人民幣外匯期貨,為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更好管理匯率風險創造有利條件;會同相關方面推動液化天然氣期貨期權等產品上市,進一步增強各類外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便利度,讓全球投資者更加順暢、更加充分地分享中國創新發展機遇。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表示,將加強改革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推動外匯領域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強化本外幣一體化管理。加強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維護外匯市場穩定和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加強“智慧外管”建設,妥善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提升外匯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誠摯歡迎外資金融機構投資上海、深耕上海,布局更多的長期資本、功能平臺業務項目,與上海共享機遇共同發展。我們將繼續對標國際高標準金融中心,努力的營造更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金融發展環境。”上海市市長龔正表示,將積極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滬展業。外資機構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各類持牌金融機構1782家,其中555家是外資金融機構,比例超過30%。
完善國際金融治理 堅定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金融的發展不僅關乎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市場穩定,也影響著國際金融秩序和格局的變化。然而當前國際金融秩序悄然重構,如何才能更好應對挑戰?
潘功勝在論壇上從貨幣體系、支付體系等四方面闡述了挑戰和出路。“國際主導貨幣具有全球公共品的屬性,由一國主權貨幣來承擔,與生俱來就存在一些內在的不穩定問題。” 對于貨幣體系,在潘功勝看來,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可能繼續朝著少數幾個主權貨幣并存、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格局演進。無論是單一主權貨幣還是少數幾個主權貨幣作為國際主導貨幣,主權貨幣國都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強化國內財政紀律和金融監管,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
而對于金融穩定體系,當前全球金融穩定體系正面臨新的挑戰,包括監管框架碎片化,甚至出現“競爭性逐底”的傾向,數字金融等一些新興領域監管不足以及非銀行中介機構的監管仍然薄弱。“我們認為,以強有力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核心,構建多元、高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網,維護全球金融監管規則的一致性和權威性,是危機防范與化解的關鍵路徑,也是應該繼續堅持的方向。”潘功勝說。
應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關鍵是要走好自己的路。朱鶴新在外匯管理體制機制上提出“四個更加”,即“更加便利、更加開放、更加安全、更加智慧”,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其中,“更加便利”,是要不斷完善“越誠信越便利”的外匯政策體系,積極提升外匯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更加開放”,是推動外匯領域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助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加安全”,是要加強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維護外匯市場穩定和國家經濟金融安全;“更加智慧”,是妥善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提升外匯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市場需求,積極推出多項支持性政策,助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 面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朱鶴新表示。